7月14日至15日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會議部署了城市工作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其中明確提出要
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
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
城市防洪有何特點?
又該如何做?
今年6月
貴州榕江縣遭遇特大洪水
城區大面積被淹
全城停水、停電
移動通訊信號中斷
2021年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
導致嚴重城市內澇
城市變成汪洋,交通陷入癱瘓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
人口密集、財富集中
一旦遭受洪災
破壞性和影響力巨大
而不同類型的城市
呈現出不同的防洪特點
只有摸清城市洪水規律
才能有的放矢地應對洪澇災害
沿海城市
影響因素多且破壞性強
全球氣候變化
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增強
氣溫升高使得蒸發增加
海洋表面溫度上升
海平面上升、超強臺風
引起高增水等情況
對沿海城市的影響較大
暴雨疊加高海平面期發生的風暴潮
也易給福建、廣東、
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
帶來較大影響
沿海城市如果同時遭遇
大暴雨、風暴潮增水、高潮位頂托、
海水倒灌和河流泛濫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
出現復合洪(潮)災害
其破壞性和影響性巨大
同時
隨著沿海城市人口劇增
和經濟迅猛發展
沿海城市在自然災害前
的脆弱性日趨增強
內陸城市
局地性、季節性特征明顯
我國內陸城市降雨多發生在夏季和春季
雨強大、歷時短、破壞性強
往往具有很強的局地性
暴雨過程中常伴隨有
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現象
由于對流性降雨的局部性和突發性
使得暴雨的發生時間、地點
和強度難以精確預測
2024年7月,北京突發強降雨 圖片源自央視新聞
周邊的山脈也會對
平原城市的暴雨形成產生影響
可能會加劇降雨的強度
造成大暴雨
山地城市
容易疊加次生災害
由于地形復雜
山地城市常常同時受到
外洪、內澇、山洪的威脅
而且當濕潤的季風氣流遇到山脈時
形成的大暴雨更容易引發
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進一步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強降雨還會加劇水土流失
對山地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面對不同類型城市的洪水特點
單一的城市防洪排澇標準顯然
無法滿足城市防洪需求
而城市作為流域的一部分
其洪澇防治更不能就城市論城市
建立流域洪澇大安全框架
洪澇災害的形成
往往與其所在流域的
水循環特性有重要關系
建立流域洪澇大安全框架
就是要找到整體與局部的平衡
第一步:上游修建洪水攔蓄工程
通過在城市外圍和上游河道
修建水庫等洪水攔蓄工程
實現上游洪水攔蓄和錯峰行洪
盡可能降低城市防洪壓力
第二步:確保堤防和蓄滯洪區有效有用
在城市外圍和沿江區域
建立與城市級別相應標準的堤防
同時秉承底線思維
必要時綜合運用蓄滯洪區
分蓄上游無法攔蓄的洪水
避免洪水無序泛濫
并與其他措施共同配合
綜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步:提升泵站和排水系統排澇能力
在城市內部加強排水管網清淤修復
和排水管網提標改造
提升排水管網排澇能力
和沿江泵站排澇能力
及時排出澇水,降低內河水位
有效減少內河對城市排水系統的頂托影響
保障城市排水系統有效運行
第四步:提升河湖和源頭蓄滯空間
加強源頭綠色基礎設施保護和建設
維護自然河湖的調蓄能力
建立滲滯蓄凈用排兼顧的
洪澇蓄滯空間體系
第五步:構建洪澇聯防聯控體系
從流域視角加強城市洪澇防控體系建設
構建城市洪澇聯防聯控的
機制、技術和實施體系
并綜合考慮“防洪減災、
污染控制、雨水利用”等多目標
推動形成“外洪-內澇”聯防聯控合力
建設“打不垮”“恢復快”的
韌性城市
2024年12月
中辦、國辦印發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韌性城市就是
承受適應能力強、恢復速度快
有較強的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
上海、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
在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中
均明確提出加快城市更新行動、
打造韌性安全城市的目標
并據此出臺了一系列
城市更新與韌性城市建設
相關的政策與規劃
具體到洪澇防治方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建議
從城市規劃之初
就構建良性的城水關系
注重保護水系脈絡和自然河湖空間等
給洪水留空間、留出路
要建立與城市豎向相適應的防洪排澇模式
構建“高水高排、低水強排”的排水體系
提升其應對極端暴雨洪澇的能力和韌性
同時要建立“天、空、地、網”
一體化立體監測和預報預警體系
全面感知城市降水、
排水系統運行、道路積水等情況
強化數字賦能,建設智慧應急大腦
提升城市洪澇應對的智慧化水平
牢牢守住韌性城市建設的底線
讓城市更宜居、更安全